心的使用手冊

心的使用手冊
唯識學稱為佛法的心理學,也就是「心的使用手冊」。唯識學非常具有邏輯性,雖然讀起來有些吃力,但是讀完之後很有收穫,從中了解我們內心複雜的運作模式。慢慢地練習,讓自己成為心的主人,而非放任心帶著我們橫衝直撞直到遍體麟傷。
10月下旬讀了唯識學相關的書籍,覺得很有收穫,因此花了三天的時間寫下這篇心得跟大家分享,希望對於正在閱讀此篇文章的你有所幫助!
所謂的「唯識」:一切現象都離不開識的作用。
識分為八識,分別為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。
其中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稱為前五識,前五識是用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身體等器官去接觸外境時所發揮的功能,但沒有加入自己主觀的想法。譬如用眼睛看風景、用鼻子聞氣味、用手觸摸東西,如此而已。並不會有風景真美麗、香味真好聞、摸起來真舒服等主觀的想法。
第六識稱為意識,其功能為判斷、辨識、分別。譬如我用眼睛看到一個東西,這第一個剎那是眼識發揮看的作用;第二個剎那是由第六識發揮作用,判斷這是一個紅紅的蘋果。
第七識稱為末那識,其功能是第六識在判斷、辨識、分別時,會加入自我為中心來評斷。譬如:譬如我用眼睛看到一個東西,這第一個剎那是眼識發揮「看」的作用;第二個剎那是由第六識發揮作用,判斷這是一隻蟑螂。同時第七識會產生了念頭,好噁心的蟑螂! 我最討厭蟑螂了!
第八識稱為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就像一個百寶袋,能收納任何的東西,把前七識不論善惡的想法、好壞的感覺、行為、還有對於世間一切的影像都收藏在阿賴耶識。而阿賴耶識收集的範圍非常廣,除了這輩子所經歷的事情之外,前幾輩子的習氣也都收藏於此。
舉例來說,為什麼第六識能判斷這是一顆紅紅的蘋果?因為以前曾經看過蘋果,有個影像儲存在第八識,當看到蘋果時,馬上從第八識調資料出來,於是判斷這就是一顆紅紅的蘋果。
了解這八識後,我們就能解釋並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之中。
譬如年底到了,公司發年終獎金並公布升遷名單。我的耳朵聽到同事議論紛紛(耳識起了作用)的說:「去年才剛來公司上班的小張加薪並升遷為副理了。」我心想:他不是才來一年而已,表現也普通,對公司沒有什麼特別的貢獻?憑什麼是他升遷?(第六識產生了辨別的作用)。 我來公司五年了,業績名列前茅,幫公司賺進不少錢,為什麼是小張升遷而不是我?(第七識自我中心加了進來)。
當第六識產生作用,「憑什麼是他升遷?」這個念頭起來的時候,其實是以第七識為根,把自我中心納進來做為參考點來評斷、辨別這件事情。
於是產生了忌妒、憤怒、為何什麼老闆這麼不公平、我要報仇、我要挖洞給小張跳等等的想法與行為,進而產生痛苦與煩惱。這些壞的想法與行為,變成種子埋藏第八識-阿賴耶識,生生世世跟隨著你。
那為什麼聽到小張升遷,我會這麼憤怒?如此忌妒?有些同事也稱讚他實至名歸,做的不錯阿!這個是因為當第六識與第七識在發揮作用時,又以第八識為參考點,我們早在很久以前就種下了忌妒的種子,只是剛好在小張升遷這件事情上因緣成熟,於是瞬間爆開出來。
簡單地說,第六識的判斷功能會以第七識的自我為中心,而第七識的自我中心又以第八識永久以來的習氣種子為根。第六識受第七識、第八識的影響;而同時第六識的起心動念及第七識的自我又繼續薰習第八識。 彼此相互交疊、相互影響,這也是輾轉輪迴的來源。
有了這一層的認識,就更能說明我們周遭碰到的人事物。
如兩個明明是兄弟,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下長大,為什麼一個比較樂觀、另一個比較悲觀?為什麼有些人這麼容易暴怒?為什麼有些人這麼會忌妒別人?為什麼有些人就是具有慈悲心、樂善好施?為什麼有些人就是這麼懶散?
這些習氣都是儲存在第八識,加入第七識的自我中心,等到外在的因緣成熟,種子因而發芽,於是產生種種的結果。
第八識不會辨別種子的善惡,只要是前七識所變現出來的,第八識都會照單全收。
種下善的種子,之後就會開出善的花。
種出惡的種子,之後就會開出惡的花。
因此我們一定照顧好種子,好的種子留下來,
壞的種子趕緊洗滌乾淨或是去除。
那該怎麼讓第八識都是維持在清淨的狀態?
前面談到第六識的分別、辨識及第七識的自我中心都會影響到第八識阿賴耶識。
所以我們必須從第六識及第七識下手。其中,第七識的「自我中心」是從久遠以來根深蒂固,要把「我」抽離,是非常困難的。相對地從第六識來著手,是比較容易的。
那要怎麼著手?
我們將第六識的分別、辨識的功能,轉成觀察的功能,並且沒有加入自我判斷。
要怎麼觀察?
第一:我們可以觀察眼前人事物的客觀外型(是圓的還是扁的、長的還是短的),這當中不要加入自己的想法,譬如我喜歡或是我不喜歡、如果我能擁有…。
第二:我們可以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。把自己想法當作第三人去觀察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?譬如當我忌妒心升起時,去觀察是什麼事情讓你不開心?忌妒的感覺是什麼?現在的心情是什麼?當憤怒攻心,去觀察憤怒的感覺是什麼?是臉脹紅、身體不自覺的抖動?還是感覺被人揍一拳的痛苦?單純觀察就好,沒有加入自我判斷、沒有好壞、沒有對錯、沒有分別。
再舉個例子來說:我看到有一個女孩走過去,第一剎那眼識發揮了作用。第二剎那第六識發揮辨識的作用:這個女孩身材勻稱、皮膚白皙、眼睛很美,真是漂亮的女孩。第七識自我中心發揮作用:不知道她有沒有男朋友?真想跟他做朋友。然後再加入從久遠以來的習氣,於是發展出了很多很多驚滔駭浪的小劇場,這也是煩惱跟痛苦的來源。念頭進而變成了行動,這些東西變成種子儲存在第八識裡,在六道裡生生世世打轉。
我們想要擺脫這樣的流轉,想要清淨安定而自在,就要從第六識切入,我們不要再有辨識、分別,單純的觀察。女孩走過去時,察覺自己的念頭,客觀地去觀察我的心裡的感覺是什麼?是很愉快的?覺得很放鬆?害羞的?臉有點熱熱的?把這個感覺當作第三人,不是你自己,單純觀察而已。
我們看管好第六識的起心動念,不要讓念頭延續下去,沒有分別也沒有妄想,慢慢地心中的雜質會越來越少,心就越能清淨、安定。當然這個功夫要練得好,就要從禪修精進。我們將自己這一顆好奇的心向內收,不向外攀緣,專注在當下。所謂專注,就是做好你現在要做的事情,吃飯時專注在咀嚼、走路時專注在腳提起與放下,專注就是覺察、觀察自己的念頭。沒有加入主觀意識。慢慢地心回歸大海的平靜,沒有波浪,安定而自在。
當心安定了,我們第七識的自我執著也會放下,智慧就慢慢地浮現了。
唯識學將我們內心如何運作及如何修行方式解釋得很清楚。
而且非常具有邏輯性。受益良多!
謝謝你花時間看完我的文章,希望對你有幫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