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讓五倍劵為我們帶來快樂?
行為經濟學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稱為『心理帳戶』。 這個理論用來解釋人們對於每一塊錢分類不同的心理帳戶, 而導致消費的行為模式及心態的不同。
我們會將每天辛苦工作換來的工資, 放在用來支付食衣住行等日常開銷的心理帳戶。 這些是用血汗換來的工資, 因此我們在花錢時會特別謹慎、精打細算。 甚至積極地控制每天的開銷或是每一餐的花費。
若今天得到一筆意外的獎金, 譬如統一發票中獎、樂透中獎等等, 我們會將這筆錢放在意外之財的心理帳戶。 獲得意外之財, 在消費的時候會比較輕鬆豪邁, 可能會拿來吃大餐、旅遊、 或是購買平時不會購買的奢侈品。
在購買奢侈品或吃大餐的當下, 快樂指數會提升, 但是物質所帶來的快樂程度消失的也很快。 譬如買名車、名牌包、名錶, 在購買的前一周可能很開心很雀躍, 但人們對於外在物質條件適應力特別強, 過一陣子這種快樂的感覺很快地就消失殆盡了。
等值的金錢,因為分類在不同的心理帳戶, 所以會有不同的消費模式。
日常開銷的心理帳戶,在花錢時會特別謹慎、精打細算、節省。
意外之財的心理帳戶,在花錢時也較豪邁大方, 因為畢竟不是從我的口袋掏出來的。 但消費所帶來的快樂程度,並不是我們想像的持久。
怎麼花錢才會快樂? 國外有做過一個實驗,把五塊美元給兩組路人, 請他們下午五點以前花完這筆錢。 要如何花?
第一組路人:可以用在自己身上, 如買咖啡、繳房租、繳費等等(屬於利己支出)。 第二組路人:可以買禮物送人, 或捐給慈善機構。(屬於利他支出)。
實驗結果發現, 第二組花錢買給別人享受的快樂程度比較高。
另外一項實驗,受測人數超過六百人、 具有人口組成代表性的研究發現, 花在自己身上的錢跟整體快樂程度並無連動關係。 而花在別人身上的錢越多, 即利他支出越多,快樂程度就越高。 利他支出與快樂程度呈現正相關。 (不論受測者收入高或低,結果都是如此)。
這似乎跟我們所想像的不同。 為什麼利他支出會與快樂程度呈現正相關? 因為利他支出會讓自己感覺到 對別人、對社會有所貢獻, 認為自己是富裕的、有能力幫助別人、 同時帶來的滿足感比較高。 相對地帶來的快樂程度就會比較高。
因此結論就是: 錢怎麼花比有多少錢更為重要。
就像今日開始發放的五倍劵也屬於額外獲得的獎勵, 通常我們會將它放在意外之財的心理帳戶, 而在消費這筆錢之前, 是不是能先提撥部分比例給在這個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? 在幫助別人的同時,也能增加自己的快樂指數。
如同骨牌效應,引出更多善行, 並借此機會教育下一代,進入善的循環。 一起努力讓自己及社會變得更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