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常忽略的快樂因子

你常忽略的快樂因子
提高快樂指數的兩大觀念:
• 不要把時間當作是賺更多錢的工具。
• 把目標放在怎麼花時間才會更快樂。
根據美國研究發現:「時間充裕感」是快樂主要因素之一。
生活總是在匆匆忙忙中度過的人,對工作的滿意度較低,對整體生活品質也比較不滿意。
而研究發現時間充裕感提高,相對地快樂指數也會增加,即便是工作狂也是如此。
主觀地覺得時間不夠用,時間充裕感較低,
於是上班時想著下班要趕著回家煮飯、接小孩;
晚上煮飯時卻想著白天未完成的工作。
睡覺時,心想終於結束忙碌的一天,期望周末出遊透透氣。
辛苦工作了五天,終於來到周末,卻發現身體懶洋洋的,最後決定躺在沙發看著電視。
看電視時腦袋總是會飄過周一的檢討會議,心中不寒而慄。
研究發現這一類被時間追著跑的人,通常快樂指數比較低。
但你會不會發現周遭有些朋友,明明代辦事項很多,
但總是能心平氣和、有條不紊地、從容地處理好每一件事情。
有些人明明工作量很少,主管交辦的工作卻一拖再拖,總是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。
時間充裕感不是絕對的數字,而是一個主觀的認知。
研究發現,時間充裕感比較低,是因為沒有「活在當下」。
譬如上班時,沒有全心投入在工作上,
而是找空檔搜尋晚上要去哪裡吃飯、百貨公司周年慶要搶購什麼。
中午吃飯時,沒有專心用餐,懊惱著早上的專案進度落後,心情煩躁。
這樣的惡性循環,一顆心都在悔恨過去與期盼未來間飄盪,
沒有專注在當下,總覺得時間不夠用。當然快樂指數就比別人少一點。
那我們應該如何提升時間充裕感,進而提高快樂指數呢?
善用以下兩個方法,就能提升時間充裕感:
一、練習專注在當下。
二、願意與別人分享時間的人。
白天專注在手邊的工作、不胡思亂想,提升工作效率。
晚上回家專注於家庭生活上,用安定的心吃飯、陪伴家人、做家事,不去想白天工作的事情。
每天20分鐘靜坐,讓紛亂的內心慢慢沉澱,雜念慢慢減少;體驗呼吸、放鬆身體,不去攀緣外面的花花世界,而是向內看,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。
當浮躁的心安定下來,腦袋變得更清澈,
能支配的時間反而變得更多,進而提升時間充裕感。
此外,國外研究發現,願意去服務人群、當義工、願意去分享自己時間的人,
會覺得自己是有用的,是時間的主人、是時間的富人,
他們更有能力去駕馭時間來幫助別人。
因而時間充裕感提高,快樂指數也跟著提高。
或許有人會覺得收入高的人,快樂指數應該使取決於收入高低呀?
收入高,快樂指數一定比較高!
其實不然。
收入越高的人,每單位時間所賺的錢越多,
相對地要他去從事非工作以外的事情,機會成本就越高,
反而越不能活在當下,時間越趕。
譬如我一天的薪資是1萬,
要我排出一天的假期陪家人泡溫泉、散步,對我來說成本太高了。
就算我真的排出時間陪家人,我的心思可能還是在工作上,
不能享受當下,造成時間充裕感較低。
或許從經濟的角度上,多花一點時間來賺錢是睿智的;
但把時間都換算成金錢來衡量,對快樂來說是一種損傷。
我們應當把目標放在怎麼花時間才會更快樂,而不要把時間當作是賺更多錢的工具。
希望閱讀完此篇文章的你,對於快樂指數有更深一層的認識。
試著去提升你的時間充裕感吧! 就從專注開始練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