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五倍券造成孩子 理財觀念的偏差?

Updated: Dec 6, 2021

許多爸爸媽媽想利用五倍券來教育孩子理財這件事情。

不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我想提醒大家特別留意以下幾點,以免造成孩子理財觀念的偏差:

一、只要我喜歡的,我都可以買?

五倍券容易放在「意外之財」的心理帳戶,導致花錢時較為灑脫豪邁,缺乏審慎思考。


二、何必辛苦存零用錢?

五倍劵的金額可能與平日的零用錢金額不成比例,對孩子而言會是超過其所能駕馭的能力範圍。


三、天上掉下來的禮物?

五倍劵並非免費的禮物,而是政府舉債一千多億而發放的,這些錢未來依舊由全民買單。



一、 只要我喜歡的,我都可以買?

跟孩子討論這筆錢要怎麼花?怎麼樣區分需要還是想要?大多是以如何使用及分配來做為理財教育的核心。

不過五倍劵讓人容易掉入的陷阱是「這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、這是一筆意外之財」,會將這筆錢放在「意外之財」的心理帳戶。什麼是『心理帳戶』?『心理帳戶』是在行為經濟學裡一個著名的理論。這個理論用來解釋人們對於每一塊錢分類不同的心理帳戶,而導致消費的行為模式及心態的不同。

譬如我們會將每天辛苦工作換來的工資,放在用來支付食衣住行等日常開銷的心理帳戶。這些是用血汗換來的錢,因此我們在花錢時會特別謹慎、精打細算。甚至去控制每天的開銷或是每一餐的花費。若今天得到一筆意外的資金,譬如統一發票中獎、樂透中獎或五倍劵等等,我們會將這筆錢放在「意外之財」的心理帳戶。獲得意外之財,在消費的時候會比較輕鬆豪邁,可能會拿來吃大餐、旅遊、或是購買平時不會購買的奢侈品。等值的金錢,因為分類在不同的心理帳戶,所以會有不同的消費模式。

日常開銷的心理帳戶,在花錢時會特別謹慎、精打細算、節省。

意外之財的心理帳戶,在花錢時也較豪邁大方,因為畢竟不是從我的口袋掏出來的。


但是這筆資金真的是意外之財嗎?事實上這是政府舉債(發行五倍劵至少增加1200億債務)而實施的振興經濟措施的消費,目的是鼓勵民眾在疫情趨緩後能多多消費以刺激經濟,增強市場動能。這筆資金未來是會透過人民繳稅來還給政府的。簡單地說,政府向未來的你借錢,然後把錢發給現在的你。

有了這一層的體驗,或許我們就不會將五倍券放入「意外之財」的心理帳戶,而是會放在「辛苦工作」的心理帳戶,會用比較客觀、謹慎的態度來使用這筆錢。


二、 何必辛苦存零用錢?

大部分國小學童每月可自由使用的零用錢約300~500元左右,一年的零用錢大約是3600元到6000元左右。五倍劵的額度幾乎就是等於孩子一年多的零用錢收入了。這個概念就像是我辛苦工作賺來的年收入100萬,後來又突然給我100萬的禮卷。對於平常的收入,我們都已經做好分配,知道該如何使用。突然來的這一筆,該用在哪裡呢?那就隨便買好了! 喜歡什麼就買什麼、開心地買、隨心所欲的買。

何必再辛苦的存零用錢?何必再訂定夢想清單?天下就是會有白吃的午餐。

於是家庭辛苦經營的零用錢制度,要讓孩子養成正確的理財觀念反而瞬間破壞了。

因此想要利用五倍劵來讓孩子學習理財,要特別謹慎。

那該怎麼跟孩子談這筆振興經濟的五倍券呢?

筆者認為應該以家庭為單位的角度來跟孩子來談五倍劵比較恰當。譬如家庭成員有父母及兩個子女共四人,一共有2萬元的五倍劵。這筆錢除了是用來振興經濟、促進民眾消費之外,我們也可以視為用來補貼疫情期間造成薪資收入的短缺。父母的薪資收入短缺,也就是家庭收入的短缺,因此這筆資金應該作為家庭開銷所使用。家長可以趁此機會跟孩子談家庭的必要開銷有哪些?透過這樣的方式,孩子也能感同身受,了解父母親經營家庭的辛苦,這才是理財教育的核心。


三、天上掉下來的禮物?

發放五倍券的目的,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很多產業的營收大減,讓企業經營面臨困境。為了刺激民眾消費以振興經濟,於是政府發放五倍劵讓民眾能多多消費,企業營收逐漸好轉,經濟才能步上軌道。

但五倍劵其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是政府先借錢發給民眾的,未來仍是要還的。而政府資金的主要來源就是從民眾繳納的稅收而來。

所以一定要有一個觀念,五倍劵並非意外之財,而是未來由我們自己或是下一代來負擔。或許有人會說:「我從來沒有繳過稅,我沒來沒有付錢給政府過!因此這筆錢對我來說就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。」即便如此,這筆錢是從全體社會共同負擔,我們取之社會,也要回饋社會。我們可以提撥一部分的錢給需要幫助的人,回饋社會同時也能引起善的循環,提升自己也讓社會變得更好!



24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